Coursera 線上公開數位內容課程

By tky, 11 一月, 2013

去年 (2012) 年末的時候,去聽了場吳鳳科大資管系舉辦的演講,主題是「線上課程開發實務介紹」,主講人是通通學的經營人 artt。artt在去年底宣佈結束繼續營運通通學時1 ,Drupal 社群上一片惋惜之聲。長期支持 Drupal 嘉義小聚的邱垂鎮老師見到消息後,邀請了 artt 前往吳鳳科大資管系演講,分享過往幾年來獨立建構線上教學內容課程網站的經驗與心路歷程。在聽取了這次演講之後,才知道打造一個線上數位教學平台真是不容易,光收音就是一門大學問,更別提還有編寫腳本、後製等辛苦的差事要做。artt 一個人獨力做了兩年多,付出的精神和毅力令人佩服。(像我一個部落格都寫成月刊了,真是自嘆弗如)

Coursera 開放課程

很巧的是,才聽完演講沒幾天就看到美國杜克大學 (Duke University) 在他們的 Youtube 頻道上所播放的一則特色影片:10 Steps to Developing an Online Course: Walter Sinnott-Armstrong ,主題也是講如何製作線上課程,算是一個幕後花絮的內容。有趣的是,Sinnott-Armstrong 是杜克大學哲學系的教授,專長是倫理學與心靈哲學等,跟資訊科系八竿子打不著邊。為什麼他會跑來製作線上課程,而且還厲害到可以教其他人如何做線上教學咧?

由於之前有緣上過 Sinnott-Armstrong 的一堂課,所以就認真看了一下影片的內容。原來他是在講述如何利用 Coursera 這個線上開放課程平台來建置一個互動式的線上課程,步驟居然跟 artt 講的差不多,只是說他有助理幫忙,只需要負責邊寫腳本和課程內容,拍攝、收音與後製剪接那些工作就交給助理搞定。由於好奇心起,就前往 Coursera 的網站瞧個究竟。稍微研究了一下,發現 Coursera 的來頭不小,有包括杜克大學、史丹佛大學與香港科大等33所大學聯盟加入,專門開設線上開放課程。目前共有 121 堂課可以在線上選讀,開課的類別從生物學、物理學、統計、法律到人文學科都有,而且光計算科學(computer science)就有4個類別。

跟哲學有關的課程都被歸類在人文科(Humanities)下面,用 "philosophy" 去搜尋可以找到愛丁堡大學多位老師合開的《哲學概論》(Introduction of Philosphy),今年 1/28 才會正式開課。另外還有維吉尼亞大學哲學系教授 Mitch Green 開設的《認識你自己》2 (Know Thyself),今年3月才會開課。看課程簡介都是有趣的、入門級的課程,值得一看。而前面提到的 Sinnott-Armstrong,則是和北卡大學的 Ram Neta 一起開了一門《再想一下:如何進行推理與論證》(Think Again: How to Reason and Argue),教授基礎邏輯推理與批判思考等內容。由於這門課從11就開始授課了,我就註冊去選修,看看人家的數位學習平台做的怎麼樣。

Coursera 平台的使用特色

試讀的結果,感覺相當出色。一般哲學課程的內容通常偏重抽象觀念的闡釋與複雜的推理,除非你本來就有興趣,否則較難引人入勝。3 然而看了前兩堂《再想一下》的課程後,發覺這門課的腳本寫得很好,每段最長不會超過30分鐘,看起來不會太累,要回查也方便。課程內容設計深入淺出,舉例生動,還穿插不少時下流行的熱門影片或新聞片斷,不會一直都看到講師在授課而感到無聊。

值得一提的網站介面和特色如下:

  • 影片中還有搭配課堂讀本的「過關」連結(點擊後才會繼續播放後面的內容),可以看出整個課程經過精心的設計,不管學生在任何地方,只要訂購讀本就可以透過網路進行互動式的學習。
  • 教學影片的播放器可以選擇是否嵌入字幕,目前有英語、西班牙語、印尼語.....以及繁體中文!可見 Coursera 想要打造國際性開放課程的決心。4
  • 由於是開放課程,每堂課都提供影片 (.mp4) 與字幕檔 (.txt, .srt) 讓學生下載。學生可以離線收看,或者用智慧手機、平板電腦中支援字幕播放的 app 來上課。
  • 課程除設計討論區等常見的功能之外,也鼓勵學生用各種線上工具繳交作業。譬如我最近收到的一封信就請學生除了用文字繳交作業外,也可以拍攝自己的影片放在 Youtube 上,然後在作業中提供連結即可。課程也會讓其他學生互相評選最佳作業,所以可想見世界各地的學生會以多麼有創意的方式來寫這份作業。
  • 若你想和其他學生相互交流,可以用 Google Hangouts 來開個視訊討論會。
  • 如果想面對面討論,Coursera 有專門的 Meetup 專頁,可透過專門用來舉辦見面會或小聚的社群網站來找到住附近的學友。(台灣的話,只有在台北人會多一點)
  • 學生會有自己的課程頁,以進度條顯示每個課程的閱覽進度;在期限前交作業的人會獲得評分,了解自己的對課程的吸收程度。

開放課程與開源碼社群發展

搞這麼大,Coursera 所要動員的人力與使用的技術資源想來是非常驚人,而它竟是個社會企業5 而已。相較之下,台灣這邊由教育部用國家資源所建立的台灣通識網就真的是一個....資料庫,而非教學平台(或許它定位本就如此吧?)。6 看來台灣要開發一個真正國際性的開放課程網路平台,不只是網站技術上要進步,官員/學校主管/教授們的觀念也得有大變革才行。

另一個相關的想法是關於內容開放性的議題。Coursera 充份運用了各種網路工具與社群媒體,打造一個以全球學生為對象的開放教學平台。由於是開放平台,所以不需再去特別顧慮影片被「非法」下載或瀏覽限制的問題。沒有收費問題,教師也不需要費心去維持教學內容的市場壟斷性,而可以透過網路獲得比在學校教書時還要多的學生與知名度,算是魚水兩幫。相反的,一旦複製零成本的數位內容要透過市場機制來賺取營收,就必須在法律與載體技術上進行許多防不勝防的防盜工作。而為了要對付費取得內容的消費者負責,內容的作者也須盡些保密義務,以維護內容的獨特性與壟斷性。這應該可以稱之為市場造成的某種資訊閉鎖效應。

如果我今天是要開一家類似通通學的線上教學公司,由於要有營收才能維持公司發展,似乎不可避免的會走向某種資訊閉鎖的路線。然而這看來就會和專業社群—尤其是開源碼社群—的一些理念有所衝突。在內容的價格與內容流通的機會/範圍成反比的機制中,開源碼社群是否只能靠著大大們的一片不計利害的佛心善意,才能學習到進階的觀念與技術?或者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像 Coursera 這樣有理念又能夠自我存續的社會企業,才能讓開源碼社群有較低的入門門檻、進而有較多的人才投入?

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,雜七雜八的,也還沒有具體的答案。若讀者有相關想法的話,請在回應中連言。

  • 1經營兩年多的通通學網站目前已經正式關閉,這裡的頁面快取是它最後的身影。而這則是當初開站後在DT上的相關討論文章。
  • 2我知道中文聽來很像什麼自我成長課程,但其實是從哲學、心理學、腦神經科學甚至佛學的觀點來探討「自我知識」(self-knowledge)的觀念。
  • 3就我自己教授過大一通識邏輯的經驗來說,不管你用多麼生動炫麗的教學工具,學生們往往在碰到稍微複雜一點點的推理或觀念分析時,就會自動進入大腦休眠模式......我總覺得這是一個認知科學研究的好題材。
  • 4不過字幕似乎需等課程上線一段時間後,才會後製補上。向前兩堂課都有中文字幕可選,但最近上線的第3堂課就沒有。
  • 5關於社會企業的意義,可參閱維基百科社企流的闡釋。
  • 6台灣的大學不都嚷著說要國際化、全球化嗎,500億燒了麼久,也只見台大在去年底開了個 Youtube 頻道,然後把一些教授上課的實況幾乎是直接放上去而已。看了真是....(以下省略抱怨文500字)。大哥,開放課程不是這樣搞的啦,學哈佛也要學個三分像啊,多花點錢在影片後製與剪輯上好嗎?課程內容再好也給這樣的粗糙製程搞砸了,看電視長大的年輕人根本看不下去啊。